校本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7篇

篇一:校本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

  

  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如

  何

  进

  行

  课

  题

  研

  究

  兰庭锋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这次我们是叫大家进行一次“微观研究课题”,也就是校级的课题研究。针对很多老师对课题研究不是很了解,今晚我就根据我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课题研究的概念(什么叫课题研究)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本次校级课题就是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问题、或针对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有价值的困惑进行科学的研究,是一个感觉到、意识到的问题到经过概括、提炼、转化确定问题,再到对问题进行研究、探究,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困惑一定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困惑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思考的对象,问题确定后,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行为和工作。)

  二、课题的类别

  1、从学术价值来分:

  ●一级课题是指对构建整个教育理论体系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研究。

  ●二级课题是指对某一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价值的课题。

  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三级课题是指对教育理论中的某些原理、概念的发展具有一定价值的课题。

  学生社会认知的一般特点及其发展研究。

  -2-

  2、从应用价值来分:

  ●一级课题是指对教育全局性问题具有实践指导和借鉴价值的课题。

  如: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研究。

  ●二级课题是指对教育领域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门、地区的实际问题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的课题。

  如:市域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践研究。

  ●三级课题是指对教育领域中的个别实践性问题具有指导意义的课题。

  如:留守(单亲)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3、从课题研究的领域来划分:

  ●宏观研究课题

  或

  ●理论研究课题

  ●中观研究课题

  ●应用研究课题

  ●微观研究课题

  ●政策研究课题

  对中学教师而言,重要不是课题的级别和类型,而在于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校本课题研究的灵魂。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课题的立项标准主要看:这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实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改进教学实践和教师教学行为有无积极作用?作用有多大?

  三、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一)选定课题

  选定课题简称选题,就是确定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选定研究对象(问题、困惑),确定研究题目的过程。

  从教师角度而言,研究课题的确立要考虑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学科背景。课题要与自己任教的学科相关联(或与自己从事的工作相关联),从而使课题研究活动与日常的学科教学活动(工

  -3-

  -4-

  题目形成。1、要准确;如:“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研究”

  (准确表达研究的内容);

  2、要规范;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家庭文化背景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研究”(不出现病句、看不懂)等;3、要简洁;如:“中学生能力培养研究”(研究的内容、目的一目了然,简洁扼要)。4、要醒目;如:“古田五中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一下抓人眼球)。

  (二)设计论证

  设计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是研究者对课题及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设计、自我考量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制定研究工作行动方案和实施计划的过程。

  设计论证材料的内容和书写格式:

  (1)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理论依据

  (4)研究对象与范围(明确对象与范围)

  ①对题目中涉及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古田县义务教育薄弱学科教学现状研究”

  ②对研究的总体范围进行界定。

  “古田县中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③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界定。

  “农村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5)研究内容

  【学科知识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师(学生)的发展】

  (6)研究方法(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如:(1)文献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实验法等,注重理论

  -5-

  与实践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

  (7)研究步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分步骤进行)

  (如:第一阶段:2015.1—2015.5准备阶段,发现并提出研讨问题,将问题转化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收集资料、参考文献,设计研究方案,开题。

  第二阶段:2015.6—2016.6实施阶段,开展调查、访谈、个案研究等发现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实践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实验研究。

  第三阶段:2016.6—2016.12总结阶段,课题组成员准备主题发言和互动,整理资料,撰写结题论文。)

  (8)成果呈现方式

  (如:1.“中学历史学科主体性教学策略”理论的指导作用,论文,2015年12月;

  2.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案例集(含录像光盘、文集),2016年5月;

  3.“中学历史学科主体性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16年6月;

  4.中学历史学科主体性教学策略的行为表现和基本特征,研究报告,2016年9月

  5.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研究报告,2016年12月。)

  (9)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按任务的轻重、贡献的大小进行排列)

  (如:1、负责人:兰庭锋:课题组组长及理论指导、组织研究。

  2、主要成员:

  ①洪慧士:信息技术运用及资料整合和编辑。

  ②王泗莺:实验研究。

  ③黄道财:实验统计。

  -6-

  ④曾信仲:教学模式实验。)

  (10)研究条件(保障)

  (如:学校对本课题的研究经费将予以全程、全力支持保障,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的全部费用,如:工作资料、培训学习、考察交流、专家指导、开题、结题、奖励等项费用,均在办公经费中合理开支,确保不因经费原因影响课题研究进度与效果。)

  (三)课题申报

  (1)填写课题立项申报书。

  (2)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研组)签署明确意见。

  (3)将课题立项申报书按时报送科研管理部门(学校教务处)。

  (四)课题立项

  立项是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小组)对课题申报人的论证材料评审后,以文件或立项证书的形式,对课题论证情况予以确认的过程。标志着申请人的选题和论证得到教科研管理部门(学校教务处)的认可,并列入相关项目予以支持。(要填写立项报告)

  印发立项文件;颁发课题立项证书。

  (五)组织实施

  1、启动开题:举行开题会、填写开题报告。

  ①举行开题会的目的●

  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明确研究任务,安排研究工作(成员分工)。

  ●争取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

  ●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进一步论证。

  ②参加开题会的人员

  有关教育专家、各级领导、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课题

  -7-

  组全体成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③开题会的议程

  ●课题主持人介绍研究方案。【设计论证:包括(1)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价值),(2)国内外研究现状,(3)理论依据,(4)研究对象与范围

  (模糊概念界定、总体范围界定

  、关键概念界定),(5)研究内容,(6)研究方法,(7)研究步骤,(8)成果呈现方式,(9)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按任务的轻重、贡献的大小进行排列)(10)研究条件。】

  ●课题组其他成员做相关补充。

  ●所在单位领导介绍课题研究的意义,并对课题研究表态。

  ●到会专家、领导及其他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

  2、实施过程

  按照实施步骤先拟定每一阶段的实施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具体实施。(每一阶段的实施方案要认真拟定。这一阶段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怎么做,最好具体到每个成员。拟定方案要包括:①实施前的准备工作;②实施中的控制工作;③实施过程的测评工作;④研究成果的总结工作。一个阶段结束,要进行阶段总结。)

  如:《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中学历史主体性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总结阶段总结报告

  (六)成果总结

  1、成果的呈现形式

  研究报告;科研论文;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标准;指导意见、实施方案或办法;教材;光盘;专著等。

  2、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创造性;规范性;可读性

  -8-

  (七)材料报送

  把研究过程的所有材料(包括: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上送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教务处),要列清单,归类整理,整理成册。到时,领导小组会发一份“结题须知”,通知要上交哪些验收材料。

  (八)鉴定结题

  1、成果鉴定及其主要方式

  成果鉴定就是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式、过程管理、数据资料的采集以及取得的各种成果的进行评估的过程。

  信函鉴定;会议鉴定。

  2、成果鉴定需准备的材料

  (1)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结题申请书及成果鉴定书

  (3)课题立项书(或立项文件)

  (4)其他成果。

  3、成果呈报及鉴定

  研究者向教科研管理部门呈报结题鉴定材料;

  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专家对成果形成鉴定意见;

  教科研管理部门为研究者颁发结题证书。

  4、结题(结题会议)

  ●

  主持人介绍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课题组成员进行补充说明;

  ●专家对成果进行评价;

  ●单位领导对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及应用情况进行说明。

  -9-

  ●有关方面为课题组或成员颁发结题证书。

  ●课题主持人宣布课题研究工作圆满结束。

  四、课题研究流程(图)

  课题研究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线性结构,而是一个不断的趋进问题解决的复式循环结构。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推进作用。

  今晚讲的只是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在研究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希望今晚的讲座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10-

篇二:校本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篇三:校本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

  

  校本教研活动基本流程

  一、发现问题

  教研内容往往源自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困惑,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而,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寻找有价值的问题。

  二、确定主题

  校领导或教研组长要随时将教师的困惑集中、并归纳整理,将具有普遍性的、有价值的问题确定为教研主题。

  三、确定人员

  在此基础上组建研究团队(学校、学科组),着手制定研究计划。

  四、制定计划

  学校或学科组根据确定的研究主题(一般每学期3——5个),确定研究的基本思路,制定教研计划,并安排好具体活动时间。

  五、组织实施

  1.学习准备。根据教研计划,教师或教研组应该为有效完成研究而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相关研究成果的专题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先从理论上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

  (1)自我反思。针对教研主题,教师要找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同伴互助。借助组员之间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等形式,发挥集体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专家引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通过向专家(各级教研人员、特级教师等)咨询,或查阅教研刊物、上网查询等途径,整合多方资源,以提高研究效能。

  (4)网上互动。教师可以把教研主题发布于“校园网络论坛”等平台,让“有识之士”参与其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使问题得到广泛深入地探讨。

  2.集中研讨。

  按教研计划,研究团队(学科组)针对教研活动主题,进行集中研讨。教师(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将自己的经验和自己多方获取的解决问题的信息介绍给其他成员。(这个过程中,团队人员不仅要全员发言,而且要畅所欲言。记录人员要做好记录,记录以附上发言人员的文字材料为好)

  3.归纳整理。

  校领导或教研组长在研讨过程中,要随时对教师的发言做简单的点评,最后再归纳总结,将达成的共识整理成文字材料。

  4.运用实践。

  教师要将达成的共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将“共识”不断完善和提高。学校或教研组要确定一名教师,结合“共识”有针对性的准备一节公开课,下次教研活动时公开展示,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布置下次教研活动内容。

  校本教研活动基本流程

  流程一:【问题选择,确定主题】

  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来自于我们的现实,来自于我们的课堂,教研组提前征集到许多来自于教师群体中的问题,并对某些问题进行专门的研讨。但由于研讨的方式过

  于简单,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可以从实际中去探索、筛选,从中挖掘出一些有效的教研“问题”,以此作为研究的主题。

  切忌主题不宜太大,因为太大课堂难以驾驭,主题越小越容易研究,研究起来越具体越方便,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小课题研究。

  流程二:【学习理论,设计方案】

  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理论文章,筛选出一些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全组教师供大家选择学习,并要求教师从中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组织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方案,要突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流程三:【观察课堂,研究课例】

  第一阶段是做课教师自我反思,包括主题研究的目的的确定,内容设计、方式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的成败,预计效果与实际效果的差距,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阶段是分观课小组交流各自的观课笔记、统计数据,找出差异,运用理论知识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开出初步的“处方”;

  第三阶段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平等对话,深度会诊。组长围绕主题做代表性发言,组员补充,就问题说事,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第四阶段是主持人归纳总结。这个课例研究可以在初步试教、改后在教后进行。当然,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也生成了新的问题。

  流程四:【行为跟进,持续研究】

  研讨后,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根据每位教师所选择的研究问题(后续衍生出的问题)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组建小组进行新一轮的研究,确定主备人员,小组人员依据研究形成的共识,帮助主备优化教学策略,修改教学方案,而课后主备教师进行课例实践,邀请同组教师对自己所借鉴的研究主题策略和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使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活动组织】:以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以学校教研活动的方式向其他各组展示。展示时各组备课组长要带好主题、成熟课例、研究课程资料、课堂观察记录、后续衍生出的问题,供其他各组学习和研讨。

  即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

篇四:校本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

  

  第四章:小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

  小课题研究既然是科学研究,研究过程当然也符合“发现问题一一选题一一做题一一结题一一成果交流推广”五个基本步骤。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一线教师经常出现“有研究无方法”的现象,尽管在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中罗列了不少研究方法,可研究时并没有应用这些方法去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法相对比较质朴和简便,也就是说运用方法的要求没有大课题专业研究那样严格和复杂,教师一般不需要专业研究人员具备的有关研究的高级技术,但并不是说小课题研究不要方法。

  方法的简便不是随便,放低对方法运用的要求,不是放弃对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没有研究方法,研究只能是一种盲目的活动。一般来说,小课题研究常常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课堂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第一节

  小课题研究基本过程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的课题,在此基础上制订研究计划与方案,在实践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办法,梳理、积累研究的心得体会,呈现、展示研究成果,与同伴分享、应用研究成果等工作进行的。当然,这个过程每一项研究工作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是互相穿插或同时进行的。

  一般而言,进行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发现问题

  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一些细小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师来说也许是问空见惯,当从科学研究的规范角度来解决与思考这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就最有可能成为小课题研究的问题。

  第二步:选题

  发现问题之后,要对问题进一步聚焦,缩小问题范围,将广泛的问题明确化,一般问题特征化。在此基础上,界定与问题相关的概念,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述,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将“问题”转化为“课题”过程中,关键是要让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途径有很多,既要做比较充分的调查调研,也要进行广泛的文献查阅和研读,还要与同行同事进行同伴互助式研讨,必要时要向专家请教。教师在反思、分析与综合、借鉴基础上确定问题解决的方法,设计好研究蓝图,形成研究方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过程,既是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小课题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

  第三步:做题

  在做题过程中,按照研究方案,展开“预诊一一收集资料初步研究一一拟定总体计划一一制定具体计划一一行动一一总结评价”六个循环过程,这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故要科学选取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观察法等,并进行综合运用。

  小课题研究有哪些适宜的研究方法?我们将在第二节作具体介绍。

  第四步:结题

  从小课题研究结题成果表达形式上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

  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精品课例,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小论文,甚至可以是听评课稿、沙龙材料、学生作品和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小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这一过程将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因分析,使具体的操作能够转化为理性的思考,这一过程,即是教师的反思过程,也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付诸文字。

  成果如何表达?我们将在下期推出的“模块五”作具体介绍。

  第五步:成果推广

  小课题研究很强调与同行分享成功与不足,注重“同伴互助”。小课题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与不断改进的历程,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取得成果后,在平等交流、经验分享和学术互助中,这些成果再次运用到教育教学,完成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而且,在此对话中,透过共同的脑力激荡呈现更多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经由搜集相关的资料加以分析,使问题情境更加清晰,会再次重新澄清问题与提出新的解决策略。

  第二节

  小课题研究常用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科研方法是进行教育科研所借助的思维范式,是解决问题的钥匙。针对研究课题的不同类型,需采用恰当的方法,即使是同一研究课题,往往也会交叉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研究者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

  调查研究法:搜集教育现状的资料

  调查研究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调查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方式对被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情况进行有计划、系统地了解,并从所了解的资料和事实中分析对象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调查研究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具体可以采用访谈、成品分析、观察、问卷(含考试)等形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多年来,我们在指导中小学教师做小课题研究时,都是提倡先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调查研究时,需要通过现场考察、观察、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从而对现状做出科学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并作为制定出具体工作措施依据之一。例如对《初中生英语课堂单词识记失败的原因及教学对策研究》这个小课题里“初中生英语课堂单词识记失败的原因”不能靠经验判断和主观臆断,需要通过课堂观察和调查获得造成“识记失败”的“原因”或影响“识记失败”的主客观因素。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如果通过观察、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是基本准确的,那么,这些信息就可以成为制订改进工作对策的重要依据。

  在课题结题阶段,我们常常指导教师,采用“访谈”或“问卷”(包括考试试卷)的工具来检测学生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后所显示的差异,并将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对比显示出来,采用“数据”来增加解释的说服力。例如对《小学四年级语文“单元模块”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这个小课题里,我们可以在研究之初,统计实验班语文考试成绩,并与年级(或全区)比较,算出平均分的差距,在实施“单元模块”教学半年或一年后,再一次将考试成绩与年级(或全区)比较,算出平均分的差距,两次平均分的差距比较,可以认为是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解释成效。

  案例阅读见案例集

  案例5一次校本教研工作现状问卷调查和分析

  http://r.gddec.net/courseware/xkt/html/2012/module4_0113/48.html

  (二)读书和文献查阅法:全面借鉴他人研究成果

  很多名教师很会“做”,不会“写”,不会“穿衣戴帽”,这可能是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转推过程发生了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有效方法之一是:读书和文献查阅。

  文献查阅,就是从所要研究的课题的历史出发,搜集与该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从中抽取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比较分析,展开深层次的研究。

  读书、文献的查阅是教育科研的一项重要活动,它贯穿研究的全过程,小课题研究也不例外。在开展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养成读书和文献查阅的习惯,书籍和文献不仅为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也是研究成果写作的基础之一,它还关系到研究的速度、质量和成果。

  读书的重要性在此不再叙述,我们查阅、研读文献资料,不是要形成完整的文献综述,而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借鉴。

  首先,文献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思路。

  在科学史上任何一项研究、创造和发规,都是在总结、学习和借鉴前人和他人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就的。正如科学家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别入的肩膀上。我们通过查阅研读文献资料,来了解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别人有没有研究过?有没有解决问题?从哪个角度去研究的?用的是什么方法等等,这对明确自我研究思路、制订研究计划、规范研究过程都大有裨益,从而避免少走与不走弯路。

  其次,文献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的理论证据。

  在实施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针对研究的问题,我们会提出一些新的设想,以及解诀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而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策略和新方法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它的确立必须有科学的依据或通过实践来检验。而现有文献资料中的理论、思想观念、结论、数据等都可以作为依据来使用。查阅、研读文献资料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研究寻找依据。

  第三,文献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的方法。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教育科研活动,都具有自觉性、组织性、继承性、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要靠一定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实践证明,对研究方法了解掌握熟悉的程

  度,是影响小课题研究成效的关键,对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不懂研究方法,是制约研究水平提高的瓶颈。而研究方法理论学习主要来源于文献资料。

  在小课题研究中,查阅文献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首先,要根据研究的方向和要求,确定所需文献资料的主题和范围。例如对《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五年级数学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这个小课题里,我们通常会选用“生本教育理念”、“先学后教”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

  其次,要明确从哪儿查?怎么查?目前,教师开展研究时,最喜欢进行百度或者谷歌搜索,这种方法快捷而且不用付费,但是我们建议,要尽可能从学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专业网站去查阅文献资料,因为这些出版的文献资源全部都是经过出版者严格审核、有确切来源出处,大大减轻查找、辨别、过滤知识信息的时间。

  第三,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和加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剔除重复的、过时的、不适用的材料,保留那些与研究有关的、完整、全面、正确的文献资料。作为一项研究活动,查阅的文献要注明其来源。

  (三)

  行动研究法:搭建研究与实践间的桥梁

  小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行动研究法就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开展研究,它是一种融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于一体的科研方法。

  关于行动研究的步骤,理论界有不同的表述,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20世纪80年代凯米斯(S.Keemmis)提出的螺旋发展圈,他认为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计划一行动一考察一反思一再计划……”。

  这一运作程序可以举例如下:第一个循环:

  设想一一学生认为科学只是回忆事实,而不是探索。怎样才能使学生进行探索?是改革课程,还是改变提问策略?看来,应该首先建立新的提问策略。

  计划一一把提问的中心转移到鼓励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寻找答案上来。

  行动一一试验提一些让学生说出想法和兴趣的问题。

  考察一一用磁带录制几堂课的提问,观察记录情况,并记下有关印象。

  反思一一为了使全班按教师的设想走,起初以为需要对情景进行控制,但现在看来,对情景的控制会破坏探索性提问。

  第二个循环:

  修正后的计划一一继续贯彻基本设想和计划,但要减少控制性陈述。

  行动一一在几节课中减少控制性陈述。

  考察一一用磁带录制提问及控制性陈述,并记下对学生行动的影响。

  反思一一学生的探索精神虽然得到了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能使他们步入正轨?让他们相互倾听彼此的回答?

  凯米斯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有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基本环节。其中,“观察”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的搜集资料和监察工作;“反思”是对行动效果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它是第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外一个螺旋圈的中介。

  行动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研究取向,一种研究操作模式,行动研究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四)叙事研究法:记录研究的心路历程

  叙事研究法也许是教师最便于操作、最容易运用的研究方法。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事件中发掘隐含其中的思想、理论和信念,从而解释、发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叙事研究法的操作要点之一是选择自己最心动的故事;要点之二是有重点而生动地记录故事的经过;要点之三是简要写出自己的所得和所思。

  (五)案例研究法:“解剖麻雀”一一聚焦关键问题的解决

  案例研究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在法律文献急剧增长的情况下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法律的原理原则。此后,案例研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普遍应用于法律、商业、医学及公共政策等领域中。案例研究的另一个来源是是医学、社会工作和心理学工作者的个人描述,通常被称作“个案记录”或“个案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形

  象地将案例研究法称为“解剖麻雀”,即通过对一个单体深入、全面的研究,来取得对一般性状况或普遍经验的认识。

  优点:案例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方法中的一种。根据罗伯特·K·殷(RobertK.Yin)的观点,相对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有如下优点:

  (1)研究的目标与范围比较容易确定,因此在时间与精力相同的情况下,案例研究使人们对研究对象做更加集中的研究。

  (2)案例研究收集资料的渠道比较丰富,研究的手段也比较多样化。案例研究可以采取进行访谈、(历史)资料分析、直接观察等方式收集材料。

  (3)案例研究能够使读者更加清楚的把握特定事件的细节与重要的因素。同时,案例研究也能有助于读者对相似的案例进行相应的分析与判断。

  步骤:罗伯特·K·殷认为,案例研究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由于案例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先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适合运用案例研究。

  (2)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可以使你关注所要研究的问题不会滑向无关的东西。

  (3)确定分析单位。这个分析单位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一些更难界定的主体。

  (4)连接数据与假设,解释研究成果的标准。

  案例研究是特别适合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倡导撰写教育案例。教师撰写教育案例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问题意识,改善思维品质的过程,一个建构个人知识,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一个分享彼此经验,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六)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课

  《辞海》将“观察”解释为:有计划有目的地来观察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常与积极的思维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仔细察看。作为一项教师专业能力的课堂观察,其观察的涵义显然是《辞海》中所解释的那样,即观察者(研究者也可以是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舰察量表、纸笔、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教师行为观察研究以课堂观察为核心。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于1950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其开发了人际互动的12类行为编码,并以此作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过程的研究框架。从70年代开始,质性研究方法开始走入课堂观察。完整的文字描述呈现了课堂全貌,使原本被剥离出来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回归情境本身,从而研究者利用个人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诠释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比较有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法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获取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由于课堂观察的专业品性: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在观察之

  后对被观察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因此,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主题讨论

  还有什么不是研究

  都知道,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其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来探讨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是科学呢?按最初的理解,当然是严谨的实验研究了,具备可证伪性,可重复性等一些特点,但是这样的研究其实也是最麻烦的研究,需要严格的概念限定,操作定义,实验设计,数理统计等等,对教育科学而言,似乎只有那些偏执狂才愿意去做这样的研究。

  那么,怎么办?当然,这难不倒那些头脑聪明但又非常懒惰的专家们,他们有办法:

  如果找严谨的实验太辛苦,太麻烦,就找两三个来访谈好了,把访谈前前后后写得详细一点,把这种研究起个名,称为质的研究。

  如果访谈也太麻烦了,毕竟还要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那么不谈了,就直接去做好了,把实践中做的过程写出来,起个名叫行动研究。

  如果做也懒得做,那么只要看看想想就好了(或者应该叫做观察与反思),想到什么写什么,起个名叫叙事研究。

  如果看也懒得看,也有办法,自己闭门造车,想几个巨大无比的概念,云山雾罩吹上一通,也起个名字叫理论研究。

  这样看来,我们大家只要写字,就是做研究了,想不研究估计都不行。那么,亲爱的,你告诉我,还有什么不是研究呢?----------选自:老鹰.还有什么不是研究[EB/oL],http://yinxing.blog.163.com/,略有编辑

  主题讨论:读完此文,不得不去思考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问题。请您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小课题研究是否需要使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如何“适宜地”运用科学研究方法?

篇五:校本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

  

  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校本培训资料)

  教师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

  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不少教师认为课题研究是件非常神秘、高不可攀的事情。事实上我们每个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都进行过课题研究。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感觉自己一道题讲得不是太好,学生听后仍不太明白,自己通过反思,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改进教学方法后再进行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这就是一个小课题研究。广州市名教师曲天立提出的“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就是对小课题研究的高度概括。进行小课题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发现问题

  确定课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进行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更多的来自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我们每天都要进行教学,每天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如为什么一道题讲过三四遍甚至七八遍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为什么课上会有个把学生不认真听讲?等等。这些问题虽小,却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碰到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小”,小到可能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它很难或者说永远也不可能申报市级课题,更不要说省级或是国家级课题了。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师,每一节课后都要对自己进行过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找找成功之处,发现不足的地方,成功之处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研究它是如何成功的;不足之处更可作为一个小课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可以说只要善于思考,小课题

  就会源源不断的来,这就为教研确定了课题。随着问题的解决,你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

  二、分析问题

  研究对策

  这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必然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能通过自己独立解决的自己去解决,难度较大的还可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是利用网络资源及查阅图书来解决,与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探讨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三、尝试操作

  反思改进

  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计划放到实践中去尝试,这就是所谓的实验阶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问题通过我们的思考,自认为找到了解决措施,但它的效果如何,只有到课堂上去试一试,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效果真的很好了,可以总结成文,如果效果不理想还有有待提高改进之处,当然还要继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再到课堂中去尝试,不断反复直至满意。

  四、总结经验

  撰写论文

  把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写出来,可以作为经验让别人共享,写出来还便于以后自己对此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再说写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研究再一次进行总结反思归纳的过程。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还会促使自己去翻阅、查找更多的图书资料,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易于养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好习惯。不重视写是教师的一大损失。从小课题研究的过程看,它操作起来既简单又方便,且解决

  的是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培养我们逐渐适应大课题研究的能力,为大课题研究做准备,还能实实在在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时代的教育呼唤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我们每位教师从小课题研究入手,做教育事业的有心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人为”和“为人”的育人活动,追求效率,多快好省,更是它的目标之一。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效率不高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客观事实。明确课堂教学活动追求效率的意义,深入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做好教学准备

  做好教学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包括六个方面:

  1、利用集备时间备教材,要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内容;

  2、备大纲,要研究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目的及教材内容中各知识点的不同要求要了如指掌;

  3、备学生,要对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等心中有数;

  4、备教法,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环节,要对教法精心设计并随时补充修定,在运用时又能视具体情况,不生搬硬套,灵活性运用;

  5、精选例题和习题构建知识网络编写教学案。

  6、备教后情况,对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得当”与“不当”、“成功”与“不足”等要及时小结,以便改进。

  二、.增强时间观念,减少时间损耗。

  师生应珍惜课堂45分钟的宝贵时间,老师提前到教室组织学生入静,做好课前准备,不迟到早退,准时上课。如果该堂课板书量很

  大,应提前将教课内容准备在投影片上。应根据问题难易,合理选择被提问的学生,使课堂内容能顺利进行。

  三、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突出人文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新变化。教师应把教研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学生只有对自己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充分发展民主、宽容、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努力尝试。教师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实验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接收信息。减少板书的工作量,教师更有精力讲深和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讲解效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如此“沉睡”下去,可以想像,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情境教学成为丰富儿童语汇、发展儿童语言的极好途径。因此,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到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

  1、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①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

  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②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自控力相对比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考虑这一点,注意从这一点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满信心去学习。

  ③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轻松。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

  习。

  ④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媒体,变抽象为具象,显得形象直观,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⑤语言形象生动、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缺少了语言人类将无法沟通,无法进行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是人类传播语言的媒介,在创设情境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心声的场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常采用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学方法往往以语言作为传播的媒介,而示范可以更形象,更浅显易懂,学生便于领悟和模仿,如果语言运用恰当,感染力强,学生更有兴趣。例如:在生字教学中,有一个“歪”字,学生不理解这个字,我则采用了把“不”和“正”合起来就组成“歪”的教学方法,并且采用了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不”就是否定,“正”就是表示肯定,好的一面,正确,端正之类的,如果给正的上方加个不就表示不正,不正自然是歪了,学生很快理解了。

  语言是基础,是铺路石,学好语文是关键,语文课堂改变以往的教学

  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孩子们学好语文。

  3.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贯彻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遗余力地探索和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等,为传统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新课改的实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理解不够到位,对新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对“情境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楚,不考虑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缺乏正确引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情境教学则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语文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单纯为了课堂形式“活”而创设情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不考虑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没有反思。

  (4)多媒体课堂形式单一化。多媒体教学虽有生动直观的一面,但是如果一味的依赖就又会使课堂成为变相的满堂灌,只是把教师的单一讲解变成了机械的放映。曾听一位老师的多媒体课,这位老师整堂课就坐在电脑前一个幻灯片接着一个幻灯片放映,学生只是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这节课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对此,我们还需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反思,使其真正的服务于课堂,成为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应具有学生个性发展的张力,生命成长的活力,精神家园般的亲和力。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能通过教师精心创设各种情境,使知识能够以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方式出现,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发展,进一步达到教学和谐统一,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青年教师怎样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或者借助多媒体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失败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课前的钻研课标、吃透教材、备好内容、苦思教法,却常常忽视课后认真地分析、反思学情、总结优点、寻找不足。这就使我们在提高教学效率打了折扣,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了弯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有的教师执教多年,却长进不快,有的教师虽然刚涉足教坛,却能后来居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者是否善于思考、探索和总结。

  因此,能否及时的做好教学反思对于一名教师,特别是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去分析自己课堂与学习相互关系中的优点和缺点,那他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为和教学观摩系统为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很大方便,经常可以自录自评。最初看到自己讲课时的录象,总是惊讶,这就是我吗?会发现在真正的课堂上和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如果只是讲课传授知识,就会沉浸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满足和自己想象出来的“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正如备课我们考虑到教材、教

  法、学生等方面一样,我们反思时也要从以下方面去考虑自己的成功和失误,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1、从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去反思:能否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很自然的过渡衔接,能否按照合适的节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讲解的过程中是否做到向学生清晰的呈现教学内容,课堂上的活动或是知识的安排是否是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教学方法,能否做到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趣味出发来传授知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内容。

  2、从控制课堂和设计课堂活动上进行反思。我们现在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否真正落实,对于课堂气氛我们能否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情绪进行恰当的调节,能否设计出真正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而又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活动,对于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是否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参与机会,能否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是否采取大容量、多变化、多鼓励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能否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尤其是对于语文这样的语言学科,能否真正的“以情激情”,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年轻教师和老教师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对于课堂的掌控上,同样的活动,同样的课容量,为什么最后的收获却不同,关键看谁能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越多越有利于他们培养对该学科的兴趣,同时还要关注到学生是真正的参与了课堂还是仅仅是表面的热闹。我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思考的一个过程。

  3、从多媒体的运用方面反思。多媒体是辅助教学工具,对其

  适度的运用,既可以增大课容量,又可以从视觉、听觉给学生全方面的体会,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在教学中,我一直特别重视知识点的传授,注重课容量,几乎把多媒体代替板书来用,结果是多讲了学生并没有多懂。后来才发现,问题在于多媒体呈现知识过快,学生根本没有思考分析的时间,造成了“学而不思则罔”。

  4、我们还要通过看录像反思,对于一些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恰当,由于是应急,可能欠妥,通过反思可以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知识传授方法是否单调;课堂安排是否如预计情况,还是出现了松紧不一……

  5、做好教学反思还要做到及时,一节课下来或是给自己在大脑里“放电影”或是看录像,但是一定要在当天就完成自己的反思内容。要有针对性,写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体会,而不是面面俱到。写教学反思贵在坚持,要日积月累,汇小溪成江河,在积累上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写过的教学反思,要经常翻阅,归纳整理,从点点滴滴中悟出教育规律,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指导我们以后的教学。

  正如名教授叶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工作,有利于教师的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提高自身素质,更是青年教师进步的阶梯。

  利用多元智能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缓慢滞重,见效甚微。因此,有效作文教学之路注定是一条充满崎岖坎坷而艰难的道路。而写作是一名学生语文能力、综合素养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并且作文分数在历年语文考试中一直占着相当的比重,因此,作文教学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以下是我们对有效作文教学进行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通过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文教学中培养“乐知者”的重要性。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乐学的先导,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内动力。我们还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渗透此环节,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二)重视积累,丰厚学生的写作素材

  “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作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

  是这样。”而农村的作文教学较为重视作文的写,而忽视的是写前的积累,“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一要消除由来已久的形式入手的影响,二要将“写什么”的问题放在首位。所以,要重视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积累的方式很多。

  1、生活中积累

  (1)鼓励学生勤写日记,启发学生联系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素材。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作文空洞、乏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习作脱离生活,凭空捏造。“巧妇难于无米之炊。”他们平时根本就不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时何来内容?为了解决学生“无话可说”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生活,走进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就能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体验,获得独特的感受。学会捕捉生活的瞬间,并常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我们每人每天都不会糊里糊涂地度过,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思想活力,都有情感生灭。得了好成绩,心情愉快;受了批评,心情郁闷;与同学作了倾心长谈,和老师有了教与学的默契,家中有欢乐和伤心事;学校有活动、劳动、同学之间的趣事、喜事;社区有新闻,有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大自然的景物更是美妙无穷。因此,如果不能及时把这些思想与感情定格下来,它们就会一一成为历史陈迹,越来越飘渺,越来越虚空,以至于趋向于无。及时定格这些瞬间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则将形成丰厚的文章题材,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就可以把每日所思

  所想及时记录下来。都可以写进日记,一方面是在练笔,更主要的是为真正写作作了思想感情的充分准备。平时还当养成随时记录感悟内容的习惯。有时我们不是在写日记,也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做其它事情时,灵感突然出现,这时就应当赶紧找笔纸作个记录,即使这灵感也许并不十分清晰;记录时,长短可以不限,灵感如喷泉,就多记下一些。灵感只一点,就只记几个字或一两句话。不管记多记少,都可以,就是不能不记。养成了及时捕捉思想感情的习惯,就能使许多东西定格在纸上,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有了非常可靠的保证。

  (2)课前两分钟展示

  在上语文课前,我们有些老师经常这样做,现在大家都这样做。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是见闻、编故事、朗诵诗歌、背格言警句等。由于长时间的坚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相当快。从学生作品看,作文内容多与演讲的内容有关,如引用的格言、警句、诗句等,作文形式也不拘一格,这说明作文不只是作文课的事,工夫在平时,有积淀才有作文。

  2、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钥匙。书中有美丽的风景,书中有着数不清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各种观点,各种哲理,各种人生感悟,使读者能从中大获益处:没有经过的可从书中经过,没有见过的可从书中见到,没有体验过的可从书中体验,世上沧桑人生百态尽收眼底,天下诸色人等全上心头。每读一部书,就像多活了一遍,就多了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因此说,读书乃是接受间接人生经验最有效的方法,以写作文而论,也就是提供写作素材的最有效的办法。

  (1)在课本中来积累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现在教学培训中多次提到的,课后思考与练习中都出现“读读背背”自己喜欢的词语、段和篇,摘抄积累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都是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语言。教师在这一方面要督促学生多读多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与指导。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语文课本的篇目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内容与形式几近完美结合的经典篇章,大多是可供我们仔细品味、揣摩、欣赏与学习的写作范文。几乎每堂语文课都离不开阅读教学,而语文教材中则一个单元安排一次写作训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读与写孤立起来,一味的解释语修逻文,肢解文段,讲授段落大意,概括中心大意,而应该侧重于“读”到“写”之间的迁移、延伸,做到写作天天讲,天天学。

  无论篇、段,我们可尝试围绕着这样三个步骤来引领学生阅读,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从内容谋篇布局、立意构思、精彩片段的揣摩中去感受作者行文的匠心独运,从而积累丰富的词语,积累各种类型的句式,积累多种多样的文章结构模式,引领学生从文本到写作技巧的探讨,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在长期反复训练和积累中,不仅形成阅读能力,还形成写作能力,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整合。如:现在的课文编排特别好,一

  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

  “名著之旅”,“人物风采”,“美丽景色”,“走进科学”等等,老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单元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围绕单元主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读与写紧密结合的阅读教学,进行方法指导,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如何做写人的文章”的作文教学,以“读”

  带“写”。在学习时,可引领学生这样来学习:1、文章写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落实写了什么)2、作者如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外貌、语言、眼神。(落实怎么写)3、外貌、语言、眼神描写的作用?——突出人物个性风采,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真实可感。(落实为什么这样写)其次,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仿写,续写等训练。例如:有些文章过渡句或过渡段很突出,有些文章标点符号的用法很典型,有些文章结构清晰,还有些文章的修辞方法运用生动准确,抓住课文的不同题材:如:写景的、叙事的、写人的等,教师就应当根据这些文章的特点有选择地让学生仿写,通过各种仿写、续写的训练,达到会写的目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具体可感,让学生对写人的文章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有了理性的认识,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章可循。

  (2)在课外阅读中来积累

  常言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泉。在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文本的同时,还要加强课外阅读。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组织学生阅读,班级内,可设置一个小小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的课外书也带到班级,相互

  交流看。同时要提出明确要求,特别要利用阅览课组织学生阅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中或摘录好词好句,或摘抄精美片段,或写些读书笔记,定期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倾听学生阅读的感受。这样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既可以学到一定的表达方法,又能够猎取广博的知识,何乐而不为?

  (三)、作文教学还应将作文指导、学生自改、互评、讲评过程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作文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老师平时的教学和一段时间的有效作文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课堂作文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增强作文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呢?

  首先要将作文指导、学生自改、互评、讲评紧密结合起来。因为作文指导、学生自改、互评、讲评是常规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互动连带而又密不可分和缺一不可的环节。

  作文指导方面:

  (1)紧扣文本中的作文训练加强指导,教给写作方法

  作文写不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要精心设计,悉心指导,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教会他们表达的方法。我校马红英老师的《我的自画像》和黄雪梅老师的《成长经历中的一件事》两节作文指导课给了我们启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次习作要写什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审题。其二,帮助学生选材,让学生明白写什么,写哪些方面。第三,如何描写具体,突出中心。如:写人就要

  抓住人物的特点如:外貌、衣着、做事等等与众不同的地方,写事就要抓住整个事件中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事情的来龙去脉等等要表达清楚。在课堂上先说后写,引导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抓住个别学生的说,还要具体的指导怎么写。在习作结构方面、顺序方面可以出示“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由于我们的学生平时积累词句比较少,教师可以出示和本次作文相关的优美词句供学生选择,运用。

  (2)抓住各种活动或突发事件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即兴作文,强化写作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不能紧紧围绕教科书中的写作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还要抓住突发性事件引导学生即兴作文。话说“文贵于真”,作文就是写生活,既然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就应该是真情实感的体现。抓住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如:献爱心活动、防震防火演练、少先队主题队会等。有些活动还可以跟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取他人的活动为己用。当然,活动要力求体现童真童趣,别出心裁。比如自然课上,学生采树叶,观蚂蚁。美术课上,学生学沾染、布贴画、做头饰。手工课上做一个个有趣的手工制作,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作文的极好的素材。当然,我们反对每活动必作文的做法,我们提倡在活动中让学生玩得痛快,只有玩得痛快,才能写具体,而且作文不必把一次活动面面俱到地写下来,只在选取一方面,一个点就可,文

  章求真不求长,求趣不求冗。由于这些都是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因而每篇文章都真实感人。另外允许学生的“自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大部分教师喜欢给学生读范文或指导写作时给学生列自己预设的提纲。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常常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创新,教师要给学生以表达童真、童趣的空间。

  作文修改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作文指导、学生自改、互评、讲评这诸多步骤中,最为重要的是作文修改环节。作文修改也应尊重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文犹如雕琢艺术品,工艺越细致,就越见精美。写文章可以一气呵成,成文可不需要太长的时间,而对一篇文章的修改却可以是无止境的,虽然不能到达完美,但经历推敲打磨、千锤百炼之后就能越来越逼近完美。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养成自己反复修改作文的习惯。

  作文评价方面:

  评价也十分重要的,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

  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有效地评讲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评讲必须及时。讲评是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讲究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须反馈评讲,拖久了就会模糊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冲淡学生写作兴趣,进而阻碍学生急切获取新的写作知识的欲望。

  2、评讲准备必须充分。评讲的目标必须明确,评讲的方法必须不断创新,评讲的程序必须清楚,评讲的材料必须详实(讲评原始材料必须源于作文批改记载)。

  3、评讲必须紧扣重点。训练什么,评讲什么,必须有针对性,不能胡子头发一把抓,正反例证也必须来源于学生习作,通过对此评讲,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新授的写作方法。

  4、让学生“尝甜果”:

  在讲评课上教师挑选2至3篇比较成功的文章,印发给学生,然后,挑一篇最为出色的,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其佳处;接着,另两篇指导学生动笔评改、批注;最后,写出写作心得。这样,通过欣赏成功习作,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描写”这一写作技巧在突出中心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别人的长处,更尝到了自己劳动果实的甘甜。(四)系统训练,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目前有许多老师缺乏对一至十二册教材的整体把握,不能从俯视的角度去审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使得低、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

  脱节,再者,读与写不能有机结合,割裂了两者间的紧密联系,只有到了课后或单元的练习中有了安排时才进行写的训练,使得读写脱节,所以作文整体把握,教学要序列化,系统训练,由浅入深。

  低年级:说写起步,在训练学生说话时,逐步加大写话的训练。从写一句简单的话到写一句具体的话,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为中年级的作文打下基础。

  中年级以片断入门,重点训练片段和段的写作训练,训练中既不要要求开头与结尾,也不要大讲组段形式,先放飞学生,让其自由地表达,改变农村作文教学中轻说重写的错误认识,摒弃口头作文只对低年级的错误认识,要将说写密切结合,让学生从内容上广泛说,从形式上灵活说。对说得好而写得差的同学,指导其迁移说话中所得,侧重多写。对说得差而写得好的同学,要在褒奖其写得好的同时,加强说的训练。最终使学生能说会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逐渐地,适时适量地渗透些诸如总分、并列、因果、概括等组段方法,以此摸到作文的门道。

  高年级是小学的最高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作文训练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可以教学生学观察、学写法、学选材、学布局谋篇及领悟表达方式等,指导学生将字、词、句、段、篇的知识综合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当然,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继续作文训练。所以,高年级的作文训练的着眼点还应该放在“简单”的记叙文上,应切实落实在有中心、有内容、语句通顺、有条理地表达等恰当要求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切忌拔苗助长,导致恶性循环。“小学

  的学初中的,初中的学高中的,高中的学大学的,到了大学,反过来再学小学的内容。”

  因此,作文教学一定要整体运作,循序渐进,系统训练,由浅入深。

  总之,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必须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我们坚信,只要主动地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认真地去反思,就不难从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作文教学法则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抓好教学秩序

  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中,却时常缺少这种保障。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违反课堂秩序。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做小动作,高声喧哗;你回答你的问题,我说我的话,做自己的事;游戏时热热闹闹,教学任务却落不到实处……因此,课堂秩序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摆在了教师面前。新课程改革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纪律,善于思考,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维持好课堂秩序,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呢?

  一、落实课堂常规训练,形成明确的课堂纪律规范。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则习惯于感受生动具体的事物,数学课对小学生来说不免有些枯燥,学生一旦没兴趣,课堂秩序就会出现混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在有序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的活动,无序、混乱将使教学无法展开,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实际上是建立在有序的课堂过程中实现的。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

  1、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讨论达成统一认识,形成基本的课堂纪律规范。课堂纪律规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合班级实际,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要求。要求学生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等。对个别课堂纪律很差的特殊学生,可以特别对待,提出他们能达到的要求,这种特殊情况,要先和全班学生商量好,不然学生会觉得老师不公正。

  2、课堂纪律的监督执行。制定了课堂纪律就必须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按照事先制定的制度,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对不能心软手软,即使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在修改前也要“错”下去,以维护制度的尊严。除了老师当纪律的“裁判”,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发动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发挥集体的力量,人人都是监督者,也都是被监督者,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这样既可以帮助老师管理,减轻老师负担,也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惩罚制止不良行为,是巩固纪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明确做得好会受到什么样的赞扬或奖励,违反了规范要承担什么责任,将受到什么处罚。小学生好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当课堂上,有的学生在做题目,而有的学生却在嘀嘀咕咕,如果这时,老师对全班说:“你看,XXX做题目做得多认真啊!”保证那些在嘀咕的学生立即端正姿势,自觉地开始做起来。可见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在奖励的方式上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但主要采用非物质性奖励,如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教师可以报以微笑,投以赞赏的目光等。在教师的举手之间,眉宇之间,让学生

  意识到行为的正确性,从而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维持纪律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就是采取一定的惩罚,所谓惩罚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但惩罚要讲究技巧性,不能滥用,更不能进行体罚。有时针对不专心听讲的学生,点名叫他回答问题,就是一种惩罚。奖励与惩罚都能刺激学生正确的课堂行为,但一味地奖励、一味地惩罚都会影响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在纪律管理上,奖罚必须相结。

  二、提高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1、抓好一节课的三个关键点。每节课的三个关键点是开头、中间和结尾。可以利用预备铃到上课铃的几分钟,要求准备好学习用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想想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刚一上课,教师不要急于讲课,要让学生先坐好,检查学习准备情况,同时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当课上到中间,有些学生开始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就要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甚至牺牲一分钟时间开个玩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重新焕发学习热情。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教师就不要再讲课了,更不要拖堂,可对学生进行随堂检测,也可让学生做练习,因为,这时学生已感到困乏,教师如果继续灌输,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

  2、运用有效的沟通技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的沟通技能在

  课堂中的作用与他们在生活其他方面的作用一样重要。事实上,它们是良好管理的基础。如果不擅长沟通技术,我们形成良好管理机制以及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努力就会受到限制。

  3、用鼓励性的语言强调纪律,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很热烈,合作得真好,希望其他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夸张评价法——“这个同学很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要是针掉在地上,他也能听出来。”假设评价法——“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改一下,那就全对了!你能自己改正吗”等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

  4、对待违纪学生要方法灵活,把握好轻重缓急。要明确哪些是可管可不管的,哪些是必须管的,哪些是可以暂缓处理的,哪些是必须马上处理的。小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往往是自制力差,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老师要多用眼神、表情、语言、动作暗示、提醒,保证和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如,课堂上学生有小毛病,老师可用眼神提示他改正,或者自然地走到学生身旁促其收敛,或者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暗示;如果学生的违纪影响较大,可以突然终止讲课,用威严的目光告诫学生,把全班学生的目光引到那个学生身上,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般就能制止。对不服管教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为了不影响全班上课,课后再采用多种方式教育感化。

  三、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一节课40分钟,如果学生感到教师讲课枯燥无味,而数学本身

  就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所以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厌倦和怠慢的情绪,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也是维持课堂秩序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呢?

  1.授课方法要灵活,张弛有度。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肯定让学生生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知识性要求学生有意注意,趣味性会使学生无意注意。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形成张弛有度,变化有序的课堂节奏。特别是小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老师更要注重趣味性,用有趣的知识、有趣的方式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讲课要用谈话法,语言要有幽默感。讲课用谈话的形式容易贴近学生,师生之间也容易互动。一节课便会在提问、回答、设疑、解难、争论的过程中悄然度过。如果教师语言幽默更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课堂气氛会显得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数学课堂是孩子们向往的课堂,是孩子们享受快乐学习的课堂。当然,不能盲目追求幽默风趣而脱离教学实际,那样只能华而不实,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除了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还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方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形成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有人认为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我们认为这是把提高效率带进误区的一种错误观念和做法,究其原因,是曲解了课堂效率这一概念。“效率”,应该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有效工作量。那么,“课堂效率”就应该是在一堂课中学生从教师那里所获得的并会加以运用从而形成能力的知识信息量,而绝非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信息量。计算课堂效率应该是这样一个公式:课堂效率等于学生的汲取量除以45分钟。可见,学生汲取的知识信息量是衡量课堂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

  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爱岗敬业,专业知识功底深厚,而教学质量却不太理想,经调查分析,问题出在课堂上。这些教师比较注重钻研究教材,重视讲授知识的量,却忽略了对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上,他们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根本不买账,他们或东张西望,或窃窃私语,有时甚至乱作一团。讲课老师对此无计可施,或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或是注重讲授的知识量,干脆来个视而不见。课堂秩序已成为影响这类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也成为困扰这类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问题。

  一、管理好课堂,是所有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学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中只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要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善于处

  理各种课堂问题,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所谓课堂管理就是在课堂教学工程中所进行的管理,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遵循一定的规则,使课堂的教与学顺利进行,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对教学工作起着核心作用,常被看作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有人曾做过一项关于学生信息的研究,发现在影响学生信息的28个变量中,课堂管理是最大的直接变量之一。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指出,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任何系统教学技术的基础。课堂失序不仅意味着教师的能力在学校领导、同事、学生,甚至家长的眼中大打折扣,还使白白浪费了的时间无法弥补。新一轮的课堂改革实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较从前有很大不同。其中,形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已成为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然而,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绞尽脑汁想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高招”,临场却觉得不怎么好使,往往是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板起面孔来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沉了下去。一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筋疲力尽;学生或吵吵嚷嚷,或昏昏欲睡。

  二、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策略探索

  怎样才能既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课堂教学有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各方面多下功夫。

  1、高度重视第一次上课。到一个新班级上课,最初几分钟的表现对

  未来的课堂秩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如果恐惧、怯场、犹豫、原则性不强,以后的秩序就难维持。因此,上第一次课之前,教师应该事先清楚地思考自己将要做什么,仔细计划,确保顺利。要通过得体的穿戴,自如的谈吐,轻松的微笑,渊博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一个自信、乐观且充满智慧的人。

  2、迅速记牢学生姓名。教师在接任新班级后,未到开学,即可先行阅读学生基本资料,熟悉学生姓名、家庭情况及以往表现。必要时还可以向先前任教过的老师请教,了解班上的特殊学生,但须避免因此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开学第一天安排好座位后,即可制作班级姓名座位表,开始认记学生,将姓名和面孔配对。如能很快记熟,在学生欲违反纪律时立即直呼其名,会使学生感到惊讶又敬佩,马上收敛不当行为。

  3、备课要吃透学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把握好所授知识的深浅,做到难易适度。如果准备讲授的内容,设置的问题超出了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和能力,课堂上就会出现“曲高和寡”、卡壳冷场的情形,影响教学效率。正确的做法是课前花些功夫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真正做到“知彼”。人们常说:“裁衣要量体”,“下篙要靠船”。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备课不“量”学生这个“体”,不“靠”学生这个“船”是万万不行的。

  4、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组织好教学,教学内容要安排得疏密有致。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是有一定限度

  的。青少年只有20-30分钟。而学生接受知识必须在有意注意中才能很好地完成。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上课后的8-38分钟,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他们想象驰骋,思路开阔,能充分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能利用原有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地探究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适当安排调整知识密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5、实行启发式教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世界科技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量剧增。面对当今世界,面对世界的未来,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研究和发展新知识,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首要任务应当是使学生千方百计地掌握“点金术”。要真正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只有实行启发式教学,第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第二是教学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6、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管理很难和有效的教学分开。如果教师的教学生动有趣,内容难易适中,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不会分心、吵闹。反之,教师如果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维持课堂秩序,也未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有科学的教学观,注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其次,还必须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掌握详细的背景材料,制作大量的教具和展示图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等。

  7、实施趣味性教学。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学习都包含了记忆。

  也就是说,学习离不开记忆。然而,记忆的保持时间再现程度与识记时对大脑皮层的刺激程度有关。对大脑皮层刺激大,印象就深,记忆的保持时间就长,甚至终生难忘。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某事物在脑中的印象就深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运用心理学原理,创造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8、善用眼神传达警告或嘉许之意。老师要有自信,不怕与学生的眼神接触。在每一节上课开始时,先以自信关心的眼神逐一注视每一位学生,然后再开始上课;下课前以嘉许的眼神很快扫视全班,然后下课。上课过程中,眼神可多停留在先前掌握的可能分心或调皮捣蛋的一些学生身上。通常,学生做出“违规行为”或学习活动结束前会窥视老师一眼,判断是否被老师觉察,如果当学生看到老师时,立即就接触到老师的眼神,他会心神一凛,就此收敛。如果学生分心前未被老师眼神捕捉到,已经出现不良行为,老师可以用警告的眼神盯着他,等待他的眼神接触,必要时提高声音诱其看老师,待眼神交换时,轻轻摇头表示不许再做。另一方面,认真专注学习的学生有时也会望一望老师,寻求注意,老师如能及时投以赞许的眼神,可使学生受到鼓舞而更加努力。

  9、运用声音的变化和巡视走动来提醒学生。教师上课时,声音如单调平淡,毫无变化,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注意音调高低、速度快慢和声音大小的变化。在讲到重点时,宜减慢速度提高音量,必要时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遇个别学生不守规

  矩,则在其动作时,提高讲课音量,示意他老师已经知道,使其收敛行为。如果全班有骚动现象,可以突然停止讲课,静默片刻,通常学生会因而警觉,恢复安静。教师平时上课多半站在讲台中央,方便学生注视及必要时使用黑板,但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或老师在范读时,宜在行间巡视或移动。若个别学生有问题时,即趋前帮助;学生不守秩序时,即在身旁留驻,待其警觉收敛后再离开。

  10、用随时发问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讲授是教学的主要的方式之一,配合师生适当的问答,会使内容更系统,重点更突出,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易分心,可以在讲解前提醒学生“讲完一段后,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在讲解过程中,如遇个别学生分心或不守秩序,可以向他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另指一名专心学习的学生回答,答完后再要求原学生重复一遍,确定其是否已专注听讲。

  11、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教学表现对课堂教学秩序有很大影响。专家认为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首要因素是学生必须喜欢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除了具备真诚、勇敢、情绪稳定这些特征外,还必须显现出权威人物的特质,如自信、果断、遇事不退缩,失败不怪罪他人等。此外,教师还应像父母一样,能接纳和关怀学生,制定清晰而有弹性的规则,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坚定地执行规则,并以身作则。

  12、科学编排班级座位。编排班级座位,看似小事,实则大事。班级座位编排不合理,会给课堂管理带来较大难度。传统流行列式的安排,使得学生全部面向老师,较易专注听讲,老师也容易照应全班学生,但不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圆圈式的排列方式便于全班讨论,但不易维持课堂秩序。还有一些教师安排座位时,喜欢将成绩优秀的学生置于教室中间前面的位置,而将成绩较差学生放在两旁或后面的位置,有些“眼不见为净”的心理。这种做法危害相当之大,它将学生人为分成两等,让困难学生产生人格上不平等的心理感受导致他(她)自暴自弃,不再努力学习,甚至专门与老师作对,使得课堂管理难度加大,作为教师要尽力回避这种座位编排方法。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以顺利、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知识,研究好教材教法的同时,必须重视课堂管理。当然,我们也要防止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课堂管理本身只是手段,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的绝对有序而妨碍了学生学习,即以手段为目标,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例如,教师因为学生不守秩序,就唠唠叨叨,长篇大论的训话,耗掉整节正课时间;或采用严厉的体罚营造安静服从的教室秩序,使学生感到紧张、害怕,类似这些做法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或身心发展,应加以避免。

  总之,课堂管理不能偏离其最终目标,即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浅析智慧教学中的四对关系

  智慧是教学的本质和核心,评价教学的优劣最终要考察的是它是否拥有智慧。智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自由和谐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因此,智慧教学必然涉及到教师对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教学过程与结果、学科关注与学生关注等关系的认识。

  一、课程与教学关系

  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材的形式出现,教学内容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标所进行的对话内容。但教学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其不仅涉及教材,而且也可能涉及师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为帮助各类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得以提高的补充材料。课程内容是理性的体现者,教学内容则要结合具体的师生经验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就形成了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如果教学内容不经过师生的重构和转化,而是照搬课程内容,就会使教学内容受制于课程内容,使教学对话完全受制于课程,使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发展水平。

  智慧教学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是相同的,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发生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

  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从而使课程与教学互相转化,互相促进,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才是智慧的。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以往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给学生,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而现在则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为了反对或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于是反其道而行之,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只要把学生如何学的原理弄清楚了就可以按学习的原理来教学,让教围着学转。但这样的改革其实并没有跳出陈旧的师生观的思维方式,因为陈旧的师生观是以决定与被决定、主导与被主导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的,所以只要还在想教与学谁决定谁,那么从本质上就没有跳出陈旧的认识框架。民主平等是智慧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总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

  智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什么是交往?交往就是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

  享、共进,形成学习共同体。那些没有师生实质性交往的教学都不是智慧教学。

  三、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的,学生就会获得生动的发展。传统的教学也有过程,但由于它过于重视教学预设目的的达成,于是就将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学计划的展示过程,其丰富的意义生成和价值延展被遮蔽甚至被压制了。智慧教学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甚于对教学结果的关注。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实际上是对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关注,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教学的过程是教学中各因素积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智慧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既有确定性和可控性,也有不确定性、不可控性。智慧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宏观规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情境的不同对教学思路作适应性修改。也就是说,智慧教学的教学过程只能预设一个大概思路,而对教学中具体的行为表现则不能预设,也不应该预设,否则学生丰富的发展过程也就成了没有生机的流程。

  教学原本就是一个互动的领域,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或生活形式,理应具有互动性。然而,由于受效率机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原本互动的教学过程成了单向灌输的过程。在灌输式的教学中,学生成了一个知识容器。教师常常采用控制性的手段,力图使学生所有的表现都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学生除了记住了一定

  的知识外,很少有真正的发展。智慧教学认为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受”过程,而是教学中多因素互动的过程。智慧教学因互动才存在。互动既是智慧教学的表现──在智慧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多边互动,也是智慧教学的原因──因为互动,所以才有师生智慧的生成。智慧教学中,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如谈话、讨论、共同探究等被广为运用。

  四、学科关注与学生关注的关系

  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是学科还是学生,它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智慧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由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学科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打通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建构他们完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学科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赋予学科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促进学生在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上的提升,不仅使他们学会学习,更要学会过美好的生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作文教学之我见

  我在平时的教学观察以及教学积累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写作时缺乏激情,没有少年儿童应有的真情实感,作文写不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常常是言之无物,平庸无聊,形式呆板,无病呻吟,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情感,甚至不少是废话连篇。我认为,这些问题反映在学生作文当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学生写作心理和个性的缺失,作文心理资源的贫乏,没有独特的心灵感悟与人生体验,许多作文既不是心灵的折射,也很少有当代青少年应有的青春活力,往往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地释放出个性活力,写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的探讨和实践:

  一、调动展示个性活力的写作情感

  学生在写作中个性情感很重要,是积极寻求,还是消极应付,是兴味盎然地动笔,还是厌恶排斥,往往直接影响作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写作的效果。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个性情感:

  1、激发个性写作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还不够成熟,记忆中的积累也不多,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眼前发生的事情,而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却经常抛到脑后,不能或者不愿回忆和思索。正因为他们对刚刚发

  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记忆最清楚、观察最仔细、感情最浓烈,也最善于记叙、最容易表达,所以如果抓紧在这个时候让他写当前发生的事情,无疑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大好时机,而且也是比较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而给予一个过去的、远逝的生活或者感情状态的“命题”,让他们去搜肠刮肚地回忆,然后作文,则无异于给他们出了一个违反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写作,就只可能是强打精神了。

  2、创设个性作文的成功体念

  学生渴望被人承认,被人欣赏,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学生意识到他的作文将有许多读者,那么他写作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写作态度也会更认真,写作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对于这一点,我有如下两个主要的建议和做法:

  a、以“书”代本,增强自信。具体做法是:改革作文本的方式。取消大作文本,每次课堂大作文的定稿不是抄在作文本上,而是誊写在教师统一发放的稿纸上,然后装入塑料公文袋里,使观感更强烈。由学生自己设计封面,自己拟好书名,作文纸的排版、划线、书写、添色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每学期写作20次左右,期末装订成“书”。在写“书”的过程中和成“书”之后,均由学生在班里自由传阅,而不仅仅是放在老师办公室。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文也可以在班上交流了,甚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了。

  b、激活讲评课堂,展示个性精彩。我们可以在每堂语文课之前的几分钟读一两篇内容鲜活、感情真挚的学生课外练笔,以使

  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享受到“发表”的快乐和荣耀。在作文讲评课上,可以专门设立一些诸如“佳作亮相”、“片断欣赏”、“妙语连珠”等栏目。“佳作亮相”,就是让本次最佳作文的作者上台朗读其佳作;“片断欣赏”,就是选取一些作文中的精彩段落让作者上台朗读;“妙语连珠”,就是捕捉学生作文中很生动的一两句话让作者上台朗读。

  二、引导学生从个性体验中积累素材

  从平时的教学当中,我们了解到学生遇到的头号写作难题便是“没什么可写”,缺乏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这个难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学生的素材积累: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首先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并且要细致、全面、认真。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景物、四时变化等等,都可以纳入观察的范围当中。同时,要指导学生用一颗自我的心去感受生活,即观察时不仅要调动眼、耳、鼻、嘴、手等各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我们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工夫。

  我们可以在班上建立班级图书角,积极向学生推荐《课程

  标准》中建议的那些中外名著,鼓励学生至少存放人手三册以上课外图书,安排专人管理,把书籍和拥有者的名册造好,人手一份,大家按名册相互借阅,这样,一个班级拥有一百多本图书,足够学生几年内交换阅读了。教师要指导他们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让他们摘录精彩片段,积累名言警句,丰富自己的语言;让他们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建议他们写读书札记,以写带读,以读带写,然后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分享阅读的快乐和收获,并做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写作,学生当然不会觉得“没什么可写”了,而且还将掀起美丽的浪花!三、指导能展现个性的有效练笔方法

  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勤写多练。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保证足够的练笔次数,而最简单易行又最有效的练笔方式便是写日记。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手段,它的最大作用首先就是帮助我们学会选择素材,选择一天当中发生的那么多事情和思想中最有意义、最不能忘怀的内容加以记录。而文字记录的本身,对于作文技巧当中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来说,自然是写得多了,便会用来顺手。有许多语文名家大师都十分重视日记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日记是学做文章的一个最好方法”。学生写日记成了习惯,素材可以信手拈来,笔头也日渐娴熟,再写什么大作文就不会感到困难了。这也是学生作文个性化最好的体现。

  四、搭建展示个性交流的评改方法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让学生几乎没有

  操作权和发言权,差不多都是由老师一手包办。学生只能唯听教师之命,又何谈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在评改实践慢慢摸索出一套可操作见实效的方法。

  第一步:课外自改自评。一篇作文写完以后,给一天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自改。为了不让这种课外自改流于形式,我要求每位学生在文末写上自改心得,即自评。内容包括:一是自己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优点,这是为了使学生在写作时就尽可能做到态度认真;二是在修改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要求分条陈述修改的内容;三是通过修改,自己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对以后的作文有什么希望等。

  第二步:课内互改互评。这一步是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进行,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但如何合作才能达到真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呢?经过思考,我认为,首先分好组很关键。像现在一个班一般有五六十位同学,把他们分为十组,每组五六人(人多了不行,人多嘴杂,修改难以落到实处),按作文水平的好中差搭配,名单在一个学期内基本上固定下来,并且每组还任命一位作文水平较高、能力较强、认真负责的小组长。然后就是组内成员坐在一起,按照修改作文的内容和方法逐篇将作文进行宣读、讨论、交流。接下来,组长将集体评改意见打好草稿,交给写作者看过并取得认可后,填写到自评意见的下面。

  在整个互改互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不厌其烦的巡视指导。对学生评改时争论不休的疑点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再如发现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并面向全班进行讲解。同时,还应该发现学生中有无典型的作品,可以请小

  组长推荐,以便下次作“朗读讲评”时心中有数。互改互评结束之后,作文收上来,教师可以每次只是全班“扫描”之后再有选择有重点地批阅十几份作文,并签署自己的意见。

  最后,就是习作讲评了。我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朗读讲评”,即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精彩段落、生动语句,多表扬多鼓励,少指责少苛求,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遇到较差习作中存在的较为严重且又必须在全班讲评的问题,则绝对要隐去其名,以平和的语气、关心的态度来朗读来点评,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不能让学生在写作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扼杀学生的个性张扬,要让学生有抒发自我生命体验的空间。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弘扬个性创造机会,并加以方法指导,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现个性活力

篇六:校本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

  

  校本课题研究“五步法”,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流溪小学校本课题研究经验介绍潘健辉??黄雪晶(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流溪小学,广东广州510900)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开展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本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作者探索并总结出了校本课题研究“五步法”——专项培训,奠定基础;常态管理,形成习惯;搭建平台,拓展资源;汇集成果,梳理过程;经验推广,促进发展。关键词:校本课题研究;“五步法”;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5-0091-04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结合校本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教干力量迅速成长,形成了一支校本专家团队,对学校的校学校科研工作经验以及教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情本课题组进行诊断式培训。他们结合自己在校级以上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将自己对校本课题的理解体如下。况,我们探索并总结出了校本课题研究“五步法”,具倾囊相授,与全体教师分享经验一、专项培训,奠定基础校本课题,深入研究校本课题。,使学校教师进一步走近1.二、常态管理,形成习惯在开展校本培训初始阶段,为了让教师了解何谓校早期培训——解读校本课题本课题。学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区教师发展中状,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流溪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制为了规范学校校本课题的管理,结合学校科研现心科研部发布的关于校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文件,并对校订了《流溪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制度》《流溪小学课结题证书等进行了详尽地解读。其次从开展校本课题研本课题申报书、中期检查报告书、结题验收申请书以及题研究管理办法》,为学校校本课题研究工作规范、有序的常态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究的意义、选题、注意事项、实施等方面对教师进行了1.优化校本课题管理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其实就培训,使教师们逐渐明白在日常的教研中,“提出教学织管理、选题、评审、立项、过程监控验收等方面进行学校以科研中心为核心,建立组织领导机构,从组是校本课题研究的原始状态。全方位的常态化管理。从把握到实施,从面上展开到点上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分享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的遇到的问最后,在明晰校本课题内涵的基础上,学校组织题研究健康、有序开展。突破,有效地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以此保证校本课题,建立问题库,通过交流激发思维的火花,在思维碰同,比如,2020我校科研中心分工明确,每一个小组的职责均有不撞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再把典型问题提炼成况,把科研中心的成员分为若干小组,实行一对一的帮年校本课题申报时,我们会根据申报情课题”的校本课题早期研究的过程。校本课题,使教师们经历了“建问题库—筛选问题—提炼扶指导。2.专家培训——引领校本课题评审,通过评审的课题,由学校科研中心颁发校本课题进入评审阶段,再分别由不同的小组对该课题进行研究方法解决在校本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学校采为了让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校本课题,采用科学的立项通知书,见校本课题指导分工示意图。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科研专家与学者来进行监控。首先是组织开题、专家组成员由学校区科研课题立项之后,就由开题中期组对课题的研究过程校进行校本课题研究的专题培训。同时也把骨干教师派出去参加有关校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培训,促使大部分教专家库成员的老师组成。顺利开题后,会根据申报指导师对校本课题研究有更深刻的理解,愿意加入到校本课的分工,由科研中心的老师对各校本课题进行跟踪指导。题研究的行列当中,形成科研骨干队伍。在中期检查阶段,评审小组会对课题的中期研究成果进3.行认真的评审,并把结果在全校范围内公布。科研骨干教师以及广州市百千万名师等各级各类科研骨经过前两轮的校本课题培训之后诊断式培训——探索校本课题,校内的科研名师、公布评审结果,并颁发结题证书。校级评审条件,对申报结题验收的课题进行评审,同样结题验收就由结题组组织相关工作。评审小组对照-091-2020年第15期(总第215期)

篇七:校本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

  第一阶段:研究起始阶段(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初)

  搜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提交开题报告。走进课堂和学生,进行调研,对学生学情、上课状态、课程预期进行了解,收集相关数据。课题组成员阅读资料,掌握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立项报告。

  制定实施方案。筛选组织课题成员,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确定具体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目标,落实责任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统一思想认识。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2月初至2017年4月)

  设计调查问卷,规划发放方案,并最终形成纸质问卷。组织发放、填写、回收问卷,做好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形成书面报告。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师生探究教学法实施的现状,统计汇总存在的问题。针对调查结果,组织研讨分析,制定提升对策。加强备课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出探究教学法实施策略方案,探索探究教学与本校教学贴合的模式。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7年5月至6月)

  开展系列听评课、观摩课活动,研讨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特点、实施方法、原则策略,从而形成基本模式,从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等环节入手,形成探究教学法的指导性规范。课题组成员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授课,积累经验。进行阶段性总结,包括阶段性论文、典型成果收集;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第四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7年7月至8月底)

  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研究的得失,完善并提出后一阶段的研究方案。加强理论学习,形成相关文献的读书笔记、读后感。

  第五阶段:总结完善实施方案阶段(2017年9月至10月)

  整理材料,收集分析研究成果。课题组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升华,总结实施中的经验,形成一般规律,撰写论文反思,根据学生反馈,有针对性的加以思考、完善。撰写研究报告。结题论证,申请解题。整理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原始资料,汇总各方相关成果。接受相关专家评估,申请结题。

  校本培训材料

  小学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府谷一小

  对于课题的研究有很多种方法,下面我们学习一下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资料文献法

  资料文献法即是依托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报刊及著作,利用网络,合理利用传统教育的经典案例、成功做法和相关理论等。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我们要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在课题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论述,使课题的研究能有较科学的定位和更高的层次,使课题成果更具普适性。如我们学校的文化课题、班主任课题、艺术教育课题、养成教育课题等,我们要准确收集信息、查阅文献,参考、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方法。

  第二、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养成教育”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分类整理统计数据,在走访专家进一步佐证的基础上提炼观点。例如我们运用调查研究法对教师在“问题生”转化方

  面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调查和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针对“问题生”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等对学生采取座谈、问卷等手段进行调查。以作对比分析,从而改进我们的教育行为。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问题生”的措施更有效。通过问卷调查,要包括: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对孩子的管理程度、学生心理需求及学生在家表现等。重点追踪调查“问题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等发展情况,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第三、个案分析法

  个案研究法是针对学生个人状况,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出养成教育的经验。根据背景资料,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提出具体有效的构建和实施学校德育建设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将利用个案研究法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个案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到具有高实效性的教育对策。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记录,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要求两点,一是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二是对于一堂典型的班会课、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针对课题中涉及的典型案例,综合应用跟踪法、追因法、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生活实际和教学信息载体中正反典型事例的作用。

  第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全体参研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行动研究是教师基于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最佳效果的有力保障。教师应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自然的氛围,用亲切、和谐的态度,带给学生勇气和信心。

  第五、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实质是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

  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问题生工作经验与理论。我们将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已有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推介的规律性内容,依照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相关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并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我们争取做到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

  第六、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某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在不同时期(如期中、期末成绩的比较)、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以揭示课堂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普遍规律。分析学生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他们的“病根”,以便分析归纳总结转化他们的方法。

  第七、观察记录法

  观察记录法主要观察研究对象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研究个案。第八、问卷测试法

  第八、问卷测试法。主要应用问卷和测试两种方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并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测查、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对学习状况、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探索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以上是课题研究的几种基本方法,在课题研究中,要灵活采用。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资料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调查研究法与问卷测试法相结合;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

推荐访问:校本课题研究的五个步骤 校本 课题研究 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