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3篇

篇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关于建设河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

  和《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具体工作要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

  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在"十四五"期间,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统领,聚焦补短板、强优势、创品牌,加快构建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升级版",建

  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沙漠旅游目的地?口最佳野奢旅游目的地,唱响”沙漠水城?星

  星故乡"主旋律,让八方游客"宿星星故乡,览塞上奇观"。主要发展预期目标

  是:2025年,接待游客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40亿元。

  二、打响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好河湖文化牌。深入挖掘河湖文化内涵,依托河湖水车、湖生态湿

  地、文化名村、村、北长滩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特色优势产业等资源,做好

  河湖景观、生态、文化融合重组、挖掘转化、放大增值的文章。创新开发文化旅

  游产品、业态,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河湖文化旅游带。

  (二)

  打好大漠星空牌。充分立足特色沙漠旅游资源和天朗气清的星空优势,高品质规划建设沙漠体验、星空观测、星空朗读、星空营地等体验旅游、亲子硏

  学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畅游沙漠、沙漠探险、仰望星空等深度体验活动,全力

  打造”沙漠水城星星故乡"特色文旅IP。

  (三)

  打好动感体验牌。依托沙漠、河湖、高山、绿洲等独特地质地貌资源,大力发展沙漠探险、河湖漂流、冰雪运动、攀岩、沙漠越野拉力等极限运动旅游

  产品,全

  力打造国家级沙漠运动基地、户外攀岩运动基地等。积极探索"野奢"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新业态,开发建设体育旅游基地、健身休闲旅游

  示范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带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四)

  打好遗址牌。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下河沿明沿线文

  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明胜金关段落保护修缮工程,建设文化旅

  游复合廊道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历史探秘、文化体验、教育研学、生态

  休闲、户外运动、康养度假、自驾车旅游等业态和产品。

  (五)

  打好休闲度假牌。持续做精做优河湖宿集、星星酒店、沙漠野奢酒店、"66号〃公路等休闲旅游度假产品,满足消费者一站式消费需求,拉长产业链,扩大消费面。加快推动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推动区发展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休闲空间。丰富产业、产品业态,以"农业+沙

  漠+旅游+康养"的模式建设集沙疗体验、旅居度假、美食康养、农业研学、农

  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康养旅游聚集区,进一步增加休闲功能,提升服务质

  量,将区打造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三、重点彳壬务

  (一)推动全域化发展。以巩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为抓手,加快转型

  升级,丰富产品业态和人文内涵,推动景区旅游到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变。

  1?做活亮点,提升产品吸引力。做亮"5A级""河湖宿集""星星故乡""66号公路”等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快旅游观光设施一期、沙漠传奇、沙漠野

  奢酒店等项目建设,推进星星酒店二期、房车营地投入运营,完善重点景区步行

  道、自驾车营地、骑行驿站、公路观景台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功

  能。编制《区乡村旅游点精品化提升计划》,以生态农业观光园等为重点,打造

  集观光、体验、娱乐、度假于T本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动乡村旅游月艮务水平标

  准化建设,以标准化提升服务品质,以品牌化提升产品吸引力。

  2.

  做深内涵,提升资源价值。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独特的历

  史文化基因和自然资源禀赋,推动文旅融合产品和服务立体化展示、系列化开发,提升城市吸引力。挖掘在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沙漠河湖文化内涵的城市品牌IP,又巾戒市导向标识、文化景观雕塑、城市小品、特定建筑物、公共设施进行统一包

  装,融入旅游元素和河湖文化元素,提升"沙漠水城"城市形象。实施景区铸魂

  提质增效工程将优秀文化融合贯穿景区开发、项目建设、产品打造等各个环节,加快高庙文旅综合体、北区东大门(游客中心)项目建设,以体验"大漠情怀、浪漫星空"为主题,开发星空朗读、星空讲堂、沙漠星空体验游、星空研学游等

  旅游产品,推动景区跻身国家级度假区行列

  谜入5A级、进入4A级景区行列。

  3.

  做强特色,推进差异化发展。依托各乡镇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优势

  产业,注重培育沙漠康养、农旅融合等旅游特色品牌。培育打造村特色主题村落、永康星空苹果小镇、河沟田园综合体、全季生态农业观光园等休闲农业旅游示范

  点。推动康养旅游,打造旅居康养目的地,建立沙疗养生中心,开发枸杞沙疗系

  列康养产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争取三年内打造2个田园综合体,创建迎水

  桥镇全域旅游示范镇。

  (二)推动全产业发展。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多优质文化旅

  游产品”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1.

  拓展城市旅游项目。打造三大城市文化旅游板块。以文旅综合体、商圈为

  核丿心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板块;着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实施向阳步行街特

  色文化旅游街区项目”同步依托水镇、观光夜市打造休闲文化旅游板块;对文化

  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进行宜游化改造,拓展提升服务

  功能和服务领域,同步依托打造滨河文化旅游板块。

  2.

  提高餐饮住宿服务接待水平。优化旅游住宿结构,做亮一批沙漠野奢酒店、主题酒店、特色民宿、特色农宿、自驾车房车营地等多元化住宿类型,推动宾馆

  正式投运,加快酒店建设,切实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推进旅游餐饮多元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构建满足游客需求的餐饮多样化发展新格局。推进旅游商品特

  色化、系列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

  3.

  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积极落实、市农业发展相关支持政策,打造农家

  特色型、田园野奢型、文化探秘型、观光体验型、传统手工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

  旅游产品,打造童家园子新型休闲主题庄园和永康、河沟、公路等各具特色的乡

  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以滨河大道、河湖两岸为主的乡村旅游环线和聚集区观光带。

  加大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评定工作覆盖,建立实施晋级、降级和退出常态化动态

  监管机制,确保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修订《区促进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扶持

  办法》,积极落实星级农家乐扶持资金,推动农家乐有效有质发展。

  (三)推动全业态融合

  1.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推动文化和旅游

  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加强对河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精心打

  造河湖农耕文化馆、河湖文化乡愁记忆馆,争取河湖文化公园至旅游区文化旅游

  复合廊道、下河沿明保护修复项目落地。鼓励引导文化企业发展手工地毯、刺绣、剪纸、葫芦雕刻等非遗文创产品。推进文化创意、旅游演艺、影视拍摄、文化名

  家工作室、非遗工作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普活动、研学活动等进景区,提

  升景区文化内涵,展现文旅融合魅力。

  2.

  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以大漠健身、户外攀岩、河湖漂流、户外越野

  等为载体,借助景区、乡村旅游点,开发沙漠穿越、沙漠探险、户外拓展、徒步

  健身等体旅融合项目,举办各类体育精品赛事。把旅游景区打造为体育产业示范

  基地。

  3.

  推动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以游促工、以工带游,推动旅游与新型工业深度融合。鼓励建设工业发展博览馆、沙漠光伏观赏园等一

  批工业旅游项目;鼓励发展工业旅游,盘活娱岛艺术文旅小镇、水镇等,规划开

  发技术展示、产品展销、自助体验的工业旅游线路。

  4.

  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体验旅游和田园综合体。加快实施田园综合体、全季生态农业观光园、畜牧

  产业特色体验广场、生态智慧牧场、酒庄等项目建设,打造以滨河大道为主线的生态农业观光带。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发展旅游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打造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

  5.

  推动生态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乡

  村旅游点、A级景区实施植绿增绿工程,形成绿色旅游发展方式。完善共享单车、电车网络,引导旅游者绿色岀行,大力推广公共交通、骑行、徒步等绿色岀行方

  式。将河长制整治的沟畅水清、岸绿景美纳入旅游圈,配合完成生态连城项目,实现"人在画中游,景在心中留"。加快河湖生态文明培训学院建设,将全季生

  态农业观光园、村、河沟村等列入河湖生态文明培训现场教学点,推动生态建设

  与旅游融合发展。

  6.

  推动信息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全域的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集成自助导游导览、地理信息共享、动态数据分析、旅游应急救援等多种功能,实现旅游业的智慧管理、营销和服务。支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传

  播推广,鼓励线下文艺资源、文娱模式数字化,创新表现形式,深化文化内涵。

  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引导鼓励企业开展景区、乡村、酒店、旅行社

  等智慧旅游示范载体建设。

  (四)

  推动全季节体验。牢固树立以”半年红”带动”全年旺”的理念,充

  分挖

  掘冰雪运动、生态康养、特色美食、民俗体验等资源,打造不同文化主题特

  色的全季旅游产品。在各乡镇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水镇开发滑雪滑冰、冰

  雪彩灯、冬季健身跑等旅游项目,拉动冬季旅游消费。充分利用全季生态农业观

  光园大力开展全季采摘、生态观光、主题研学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动"半年旅游”向”全年旅游”转型。

  (五)

  推动全媒体营销。构建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新兴媒体、自媒体等相

  结合的宣传营销体系,多角度、立体化、全覆盖宣传推介区文化旅游资源,提升

  宣传营销效果。做优做强河湖梨花节、河湖乡村文化旅游节、星空朗读、沙漠音

  乐节、两晒一促等品牌节庆活动。持续在数字化、智能设备等新科技的作用下,推动”沉浸式"体验,助力文旅消费升级。创新拍摄短视频,挖掘培养自媒体宣

  传达人,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开展话题营销,宣传推介区美景美食美

  物,提升"沙漠水城星星故乡"品牌影响力。

  (六)推动全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做好规划指导、资源整合、产业促进、形象推介、市场监管等工作,创新服务手段和监管方式,提高管理服

  务水平。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依托鑫沙公司,引进专业人才,加大旅游资源开发

  和整合力度。支持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文化旅游产业

  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参与区全域旅游建设。建立区文旅发

  展智囊团,与大学、河湖宿集、时代开展规划咨询、人才培训、资源共享的校地

  企合作。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力推进文明旅游。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深入开展"文化大篷车"下基层、”送戏下乡"等惠民活动,让更多的人分享文化旅游发展成果。

  四、保障机制

  (一)

  加强组织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按照《区处级领导同志包抓

  重点特色产业工作机制》及《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分工要求,细化目标,强化

  措施,抓好落实。多部门通力合作,并将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纳入

  效能考核,区政府督查室每年开展考核,建立激励和问责机制。各责任部门要将

  每年推进情况向区政府作岀书面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二)

  加强政策保障。做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整体部署、系统规划,要与各

  乡镇发展规划相衔接,加大文化和旅游项目扶持力度。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各厅、局的联系协调,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本部门支持文化旅游产

  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形成政策支持的合力,共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

  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的倾斜力度,积

  极争取项目资金,统筹好中央、各类专项资金及财政补助资金,优先布局一批文

  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财政部门要在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

  加强人才培养。坚持人才强文旅、科教兴文旅,加强与区内外知名院

  校合作,建立文化旅游人才高地,推进学术交流^智力支持。积极构建新型文化

  旅游人才库,组建区文化旅游专家咨询服务团。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篇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旅游公司发展规划

  1、明确旅游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

  要建立旅游战略体系,必须结合外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条件,从两个维度重新确定旅游发展的方面。一方面结合现状,整个行业参与,全要素投入,对整个空间整合,整体旅游体验和整个社会效益的特征进行定性评价。另一方面,系统评价应结合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评价标准进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应通过定量评分确定。然后明确旅游规划的关键任务。

  2、树立品牌竞争的意识

  品牌竞争是旅行社在更高层面进行的竞争,也是中国旅行社走出价格竞争低谷的有效途径。诚然,品牌的重要作用和品牌资本的巨大魅力使得品牌策略不仅为生产企业广泛采用,而且引起服务企业的广泛关注。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有形产品而言,产品品牌是最重要的,而对于无形的服务来说,公司品牌则是首要的。

  3、塑造核心吸引物并明确功能空间划分按照旅游战略定位

  结合产业功能布局,进行分区布局规划,分别对每个功能片区的公共吸引物集聚区域(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等所在区域)、限制开发区(农用地、滩涂、草地、林地等生态脆弱的区域)、优化发展区(城镇、村庄、度假区及具备建设条件的荒山、荒坡、荒涂等区域)等空间进行划分,重点划定区域边界,界定土地性质和条件,分析片区空间结构,确定片区的重点开发空间,并进行片区旅游生产要素配置。各功能片区内容重点在片区

  核心吸引物如何构建、新增项目如何融合与引领、原有项目如何提升、片区旅游业态如何配置、环境承载力如何计算、公共服务设施如何配套等。

  4、采取产品组合策略

  随着旅游者越来越成熟,自由、个性、多样的旅游安排在旅游消费函数中就显得越来也重要。针对旅游者消费模式的发展变化中国旅游品牌策划,企业定位、产品组合和技术创新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5、创新旅游发展规划,改革评价体系

  发展旅游不能循传统思路,需要创新规划。要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全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念,将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合理配置。旅游模式的规划与景点旅游模式的规划不同,不只是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需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各种资源要素。

  创新精神也是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毕竟,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如果你想要一个更高的旅游公司发展战略,你不能总是对目前的成就感到满意,也不能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情况下过于冲动。选择一个优秀的旅行企业策划团队为自己进行战略性规划,以便消费者能够迅速从千万个旅游公司中找到你。

篇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临城区文化旅游“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在推动全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依据临清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力度

  工作目标: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以“宜业宜居、山水园林”为主题,积极开发东禄山文化、工业文化、民族风情等系列文化旅游资源,力争到2020年,实现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在我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加,促进我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工作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文化旅游资源调查、旅游景区规划、重点基础设施开发建设补助、旅游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二是加强市场引导。鼓励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积极创建AA级以上旅游景区;进一步完善农家乐等级考评办法,指导经营户规范发展农家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农家乐,参与星级评定;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业发展,通过培训班、结对帮建等方式,扩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视野,更新管理经营理念,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促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发

  展。三是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业。积极推进“政府引导协调、市场运作资本、企业开发经营”的模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兴办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文化旅游设施、参股文化旅游企业等,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发展投入机制。

  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工作目标:充分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配套建设相关产业要素,提升旅游档次,丰富旅游内容,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使文化旅游产业向效益型和特色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4A级景区2家,3A级5家,2A级4家;五星级农家乐3家,四星级农家乐3家,三星级农家乐5家;积极打造文化创意街区,吸引非遗、书画文玩、文化影院、演艺传媒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0余家,从业人员300余人,带动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工作措施:一是认真落实我区承担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基础设施四个业态工作任务,配合做好“汾阳河”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工作,推进汾阳河-小南湖水系连通工程以及小南湖综合开发,实现汾阳河与小南湖城旅融合,一体发展。二加强旅游品牌培育。加强沿东禄山、小南湖、乡村生态区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打造“宗教禅修研学游、东禄山地质户外运动游、小南湖水上运动休闲游、城市文化生态美食游、观光采摘购物游、工业印象体验游、温泉养生休闲度假游、自驾车(房

  车)营地旅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三是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丰富优化东禄山文化、生态度假、工业文化、户外运动和城市休闲五大地域特色产品。有效利用北入口银杏园、经果林、休闲农业、南入口设施农业等优质资源,整治周边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引导种养殖户逐渐转型改造,建设多样化的农家乐、渔家乐,发展采摘、垂钓、骑马、射猎、滑雪、攀岩、花卉盆景、文艺演出、户外营地等游乐项目,打造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挖掘工业文化,将统计在册的原煤机厂,职工医院旧址等20家工业遗址合理开发利用,积极争取工业游的遗址开发和利用、基础设施配套等资金支持,挖掘临清特有的老工业基地文化,开发遗产观光、创意文化等工业旅游和矿山旅游项目,加快将工业旅游培育成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增长点;依托小南湖国家湿地公园、小南湖水上运动中心美誉,整合生态旅游区及城区园林氧吧生态环境,打造融山地自行车、森林与园林有氧跑步、小南湖游泳与皮划艇于一体的户外运动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开发葡萄种植观光、葡萄采摘、葡萄酿酒工艺观光、葡萄酒品鉴、葡萄主题休闲养生等葡萄文化旅游产品;以城市为依托,打造博物馆、文化艺术馆、商业综合体、观光夜市、特色餐饮美食街、特色购物街、文化创意街区等休闲活动空间,大力开发全天候休闲旅游产品。四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完善临城区文化旅游网和“东禄山阙塞上水乡”平台,强化“山水临城”文化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健全“互

  联网+旅游”营销工作机制,充实服务内容;制作宣传彩页,投放到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让区内外游客了解临城吃住行游购娱的特色;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营销临城旅游,吸引更多区内外游客认识临城、了解临城、走进临城。

  三、优化文化旅游市场管理体制

  工作目标:理顺管理体制,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重点在行业发展规划制定、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统筹,实现文化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工作措施:一是深化行业发展规划。做好主题文化旅游板块、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形成覆盖全区的规划体系。建立严格规范的旅游规划制定和评审程序,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加大监督执行力度,坚决杜绝有规不依,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单位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委托知名文化旅游设计院进行总体策划,聘请区内外相关专家建立旅游产业专家咨询系统定期进行科学评估和经常性指导,促进我区旅游产业科学发展。二是建立健管理机制。研究出台产业化开发与运营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在招商引资方面,制定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投资文化旅游项目,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强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机制,建立定期议事协商制度、目

  标管理制度、督办问责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引导文化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职业技能,提升从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督促和推进文化旅游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经常性开展网吧、歌舞、星级宾馆、餐厅、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文化旅游场所安全大检查;切实做好旅游投诉工作,健全旅游投诉工作制度,按照投诉处理流程,认真圆满解决游客诉求,切实保障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经营单位的权益,提高游客满意度。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化旅游产业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健全各类文化人才教育培训网络体系,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文化旅游产业相关专业,围绕旅游行业出现的新兴行业和专业,以满足旅游新业态所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为重点,加速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建立满足文化旅游发展的多层次人才队伍、积极吸引各类旅游人才、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建立开放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等丰富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指导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等涉旅企业强化服务质量培训,提高游客满意率;加强对旅游投诉工作受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完成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达到0.4册以

  上,平均每册藏书流通率在0.5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2册次以上;挂牌设立乡村级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完善设施配置;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提升群众的观光体验和满意度。

  工作措施:一是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做好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和服务工作,依托“文图”两馆和基层文化活动阵地,广泛开展“书香临城”系列活动,免费向市民发放读者卡,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在图书馆开设国学课堂,邀请国学老师每周为读者讲授国学经典1—2次,开展“读国学·诵经典”活动;以文化馆为主阵地、以文化艺术中心为补充,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演出;引导各类文艺社团和协会入驻文化馆,开展文化艺术理论研究与交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群文调研,促进文化艺术繁荣,更好地发挥文化阵地作用。二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的要素配置,加快住宿、餐饮、娱乐、停车、通讯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好重点景区(点)安全保障、景区解说、牌示指引、饮食供应、购物条件、住宿设施、娱乐参与、景区厕所等配套设施,加强东禄山腹地等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推进信息化网络向旅游乡村延伸,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抓紧制定实施旅游安全、环境卫生、节能环保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卫生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三是实施交通通达工程。加强国、省道与景区(点)连接道路的建设,加快

  景区(点)道路建设,形成无障碍的绿色旅游通道和区域旅游交通网络。

  五、突出创新驱动,拓宽发展空间

  工作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改革创新,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创新营销战略,整合品牌形象,强化品牌经营,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拓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工作措施:一是创新营销机制。要坚持部门联合,建立新型文化旅游营销联合体,实施积极主动的营销推广战略,构建城市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宣传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新机制。实施全方位的营销策略,尤其要加大网络营销力度,利用好国内外旅游消费点评网站,强化宣传促销,积极推介临城,让临城成为必经地、停留地、集散地和目的地。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的新发展模式,包括“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交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等,大力培育全域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基于文化创意理念改造旧城区,加强对工业文化、地质景观、文化生活的等的研学与教育,对观光夜市、创意酒店等旅游产品实行连锁经营;加强旅游风景道、生态骑行绿道、文化景观廊道建设;积极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小镇、休闲度假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拓展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与价值,创新旅游产品,通过在产品设计、组织方式、科技运用等方面的创新,整合和提升非物质文化影响力;借助虚拟旅游目的地网络

  营销和节庆活动实现旅游品牌推广。三是创新体制机制。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同业联盟,推进利益共享的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创新发展思路,发挥规模效应,征集、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主题宣传口号,不断强化对临城区文化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配合、区域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

推荐访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 文化